欢迎访问安徽成人高考信息交流门户网站!
你的位置: 首页 > 成考复习 > 辅导讲义 > 专升本
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串讲:黄疸
发布时间:2020-10-09 作者:安徽成考网 http://www.ahcks.com/ 点击:

一、黄疸的概念

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皮肤、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现象,黄疸既是一个症状,又是一个体征。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.1mol/L(1.0mg/dL),血清中胆红素在17.1~34.2mol/L,临床不易察觉,称为隐性黄疸,超过34.2mol/L(2.0mg/dL)时出现黄疸。


二、分类、病因、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

(一)溶血性黄疸

1、病因

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,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、蚕豆病、伯氨喹啉等药物溶血性贫血;

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,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、新生儿溶血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;

③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,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、蛇毒、败血症、毒蕈中毒等。

2、发生机制

大量红细胞破坏,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,超过肝细胞摄取、结合与排泄能力;溶血造成的贫血、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,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,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,超过了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。

3、临床表现

一般黄疸为轻度,呈浅柠檬色,急性溶血时可有寒战、发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腰痛,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,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。慢性溶血多呈轻度黄疸,常有脾肿大与不同程度的贫血。


(二)肝细胞性黄疸

1、病因

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,如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中毒性肝炎、原发性肝癌、钩端螺旋体病等。

2、发生机制

由于肝细胞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、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,因而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;而部分结合胆红素因排泄障碍也反流入血中,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加,而出现黄疸。

3、临床表现

皮肤、粘膜浅黄至深黄,疲乏、食欲减退,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,甚至昏迷。


(三)胆汁淤积性(阻塞性)黄疸

1、病因

肝内阻塞如肝内泥沙样结石、癌栓、毛细胆管性肝炎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、药物性黄疸等;肝外阻塞可见于肝外胆管的炎症水肿、瘢痕形成、蛔虫、结石、肿瘤所致,总胆管结石、胰头癌为多见。

2、发生机制

由于胆道阻塞,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,胆管扩张,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,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。

3、临床表现

皮肤呈暗黄色,完全阻塞时颜色更深,呈黄绿色,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、尿色深、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。


(四)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

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、结合和排泄功能的不足,或由于肝细胞内酶的缺陷,致血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(同时兼有结合胆红素增高),并出现黄疸。本组疾病大多为家族遗传性,临床上少见。如慢性波支性黄疸病人临床症状较轻,肝功能试验除胆红素代谢障碍外,无其他明显异常,病程经过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一般转归规律,特别是有家族史者,应注意此类少见的黄疸。


三、伴随症状

(一)伴发热:多见于急性胆管炎、肝脓肿败血症、病毒性肝炎、急性溶血等。

(二)伴上腹剧烈疼痛:多见于胆道结石、胆道蛔虫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;持续右上腹钝痛或胀痛,见于肝脓肿、病毒性肝炎、原发性肝癌等。

(三)伴肝肿大:多见于病毒性肝炎,急性胆道感染(轻中度肿大);原发(继发)性肝癌则明显肿大,质坚硬、伴结节。

(四)伴胆囊肿大:常见于胰头癌、胆总管癌等。

(五)伴脾肿大:常见于重症肝炎、疟疾、败血症、肝硬化、溶血性贫血等。

(六)伴腹水:常见于重症肝炎、肝硬化失代偿期、肝癌等。


四、黄疸的鉴别诊断



正常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
总胆红素<17.1μmol/L↑↑↑↑
一分钟胆红素<3.42μmol/L微增或正常↑↑
一分钟/总胆红素<20%<20%>30%40%>50%~60%
尿胆红素阴性阴性+++
尿胆原1:20阴性强阳性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
ALT、AST<10~40U/L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
ALP<10~110U/L正常正常增高明显增高


免费获取【安徽成考网】为您定制的学历提升方案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知识点串讲:黄疸
字体: A+ A A-